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正文

医院“计划生育科”里的已婚女性 计划生育意义转变背后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3-04-03 11:22:49 网址:http://www.guazhitianqi.com/redian/1854.html  评论:0  收藏

  这几年,计划生育科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从“人流”转成了“保胎”。陈素文也感到,相伴三十年的“计划生育”这个词的意义,变得不同了。它不再是具有时代色彩的特定名词,而是更接近词语的本义:“该生的时候要优生优育,同时也要选择一个正确的、合适的生育间隔。”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加迫切地想将生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陈素文总是在想,或许“计划生育科”,也是时候换种称呼了。

  陈素文的工作重心,不知何时渐渐变成了“保胎”。

  这需要从更早的时间说起。在更早的时候,计划生育科辉煌过,但现在是大多数妇科医生们不愿选择的科室,更有人简单粗暴地称其为“人流科”。如果说产科是迎接新生命降临,那么计划生育科则标志着一个幼小生命的“失败”、“失去”、甚至是“终止”。

  但现在,像其他计划生育科的大夫们一样,陈素文的工作重心变成了“如何治疗那些反复胎停、流产和不孕不育的女性”。

  “我总是告诉别人,我不是只做流产手术的。”陈素文说,“我是帮她们缓解生育焦虑,按照女性的自我意愿,去决定生命是否来到世上,或者圆她们一个做母亲的梦。”

  在陈素文的诊室里,大多都是“回头客”。陈素文能叫得出每一个人的名字,了解她们每一段怀孕的经历。从这些女性胎停后来做流产手术的那一天起,陈素文的“一条龙保胎服务”已经开始。

  从做完手术后查胎停原因、到调理、治疗子宫、再到指导孕前检查,优生优育,最后重新怀孕、长出胎芽和胎心,陈素文参与了其中的每一环。每一位挺着肚子从计划生育科走出、进入隔壁产科的女性,都被她称为成功“毕业 ”。

  陈素文会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这些女性。她会在诊疗时称她们为“宝贝”、“亲爱的”;会用商量、哄着的语气与她们对话。她也会向她们仔细解释每一步诊疗方案的原理:“不要着急,只有先把子宫里的病治好了,才能慢慢怀孕。”

  她还从不劝想要生育的女性们放弃。一位瘦削、肤色白皙的年轻女性告诉陈素文,自己有贫血、剖腹产生育了一个孩子,现在想要第二个。经历了三次胎停,她显得困惑又有些绝望。陈素文告诉她得有信心,“很多人都在我这里一直保胎,保不到最后都不能说放弃。”

  造成胎停的原因复杂多样。除了慢性病、剖腹产外,过往经历的重复流产也是胎停的重要原因之一。程利南认为,由于曾经性教育的缺失,许多女性不懂得避孕,甚至将“人流”作为避孕手段之一,一旦怀孕就去流产。而现在,当这些女性想要生育时,过去重复流产带来的并发症会很容易使她们发生胎停。

  临床上,一位女性一生中做过两次及以上人工流产,就称为“重复流产”。《中国育龄妇女人工流产水平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指出,世界每年大约有9900万非意愿妊娠,其中56%以流产告终。按全球每年流产数量为5590万估计,每千名15~44岁育龄妇女流产次数约35次。

  而在中国,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工流产数量仍然巨大,每年人工流产例数在900多万例, 其中约有50%是重复人工流产,已育者平均重复流产次数是未育者的1.171(1.098-1.249)倍。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人工流产总数将稳定在每年970万左右,人工流产率约为27‰左右。

  雪上加霜的是,除了重复流产外,如今,这些女性的年龄普遍超过35岁。程利南表示,胎停的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当时的第一波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女性,都想赶这个时间怀孕,我们在临床看到很多40岁甚至45岁以后再怀孕,其中有一半的人是胚胎发育不好的,是容易胎停的。”

  一位妇产科大夫回忆说,自己认识一位女性,45岁了想要二胎,“拼了老命好不容易怀孕,结果流产了。”这名妇产科大夫记得,她得知消息后,哭得“一塌糊涂”,后来也没再怀过孕。

  让“计划生育”回归本义

  来计划生育科“上环”的女性变多了。

  “上环”指在女性子宫内放置宫内节育器,俗称“节育环”。在近年来很多中文报道的叙事里,“节育环”是独生子女政策下女性身体遭遇“禁锢”的枷锁。许多年轻独立的女儿带着妈妈进入医院,取出体内埋藏多年的节育环,象征着两代女性在多年后,共同拿回属于自己的身体和生育主权。

  但女性自我意识进步、性教育普及的当下,“上环”和“取环”的象征意义反而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其实际意义——它不再与时代和政策挂钩,只是回归了其作为一种经济的、高效的避孕手段的本质,供女性选择。

  与曾经被迫“上环”后十几年置之不理的女性相比,陈素文认为,如今主动要求“上环”的女性,对自己身体状况敏感,反而是一种避孕和性教育意识提高的体现。“她们完成生育计划了,就采取一种长效理性的避孕措施,”她说。一切都是能掌控的、有计划的。

  同样需要回归本意的,还有“计划生育科”。这两年来,陈素文总是会接到别人的电话,问她生育政策放开了,是不是科室要消失了,这让她觉得很无奈。

  在中国,“计划生育”四个字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是连接着特定生育政策的产物,使得人们总以为“计划生育”相当于“流产”、“节育”。

  事实并非如此。在国外,长久以来,“计划生育”更多指的是一个家庭内的生育安排——选择合适的生育间隔,生育时间,优生优育,每个家庭都不一样。

  在美国,“计划生育协会”也被称为“planned parenthood”。在中国曾经的独生子女政策下,这种被强力干预的家庭生育安排几乎是完全统一的:“生完一个孩子后,所有家庭的计划都一样,都是终止妊娠。”

  但现在,陈素文觉得,人们对“计划生育”这个词语的认识或许也需要改变。计划生育科本身或许可以换种称呼——“我们可以叫‘生殖调节’,或“生育调控”,帮想避孕的人避孕,帮想生孩子的人生孩子。这也是与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相符的。”

  除此之外,就如同“家庭计划”所注重的“家庭”一样,“计划生育”的责任也同样需要落在家庭上,而非仅依靠女性的节育。

  程利南认为,男性的计划生育责任一向是缺位的,“也许许多领域都是重男轻女,唯独在避孕和生育领域是重女轻男。”

  从节育方式上来说,针对女性的节育手术,可及性更强,而真正提供针对男性的节育手术的医生和机构则较为稀少。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一些男性想要结扎,到处找男科医生,却没人能做。

  实际上,在过去的50年里,相较于女性,男性能使用的避孕方法几乎没有变化。当前,男性唯一能使用的避孕方法只有避孕套和输精管绝育手术。而女性,除了输卵管结扎手术之外,还能使用节育器、皮下埋植避孕针、口服避孕药、和长效避孕针等多种避孕措施。

  这种性别间的生育责任不平等,也体现在了妇产科上。尽管先锋的妇产领域理念鼓励男性参与进产科和生育健康中,但一些产房或妇产科科室的门口,仍然有时会写着”男性止步“或者”家属止步“。

  许多临床医生认为,这是保护女性在做检查时的隐私和心理安全感,但另一方面,一些专家认为,这同时也限制了男性参与进家庭生育健康的决策中来,导致其对流产、胎停等生育创伤认识不足。

  在陈素文接诊的患者中,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曾问她:能不能不要在请假条上写因为流产而请假?那位患者在一个工作日下午找到陈素文。这个女孩是个白领,做着精致的美甲、戴着墨镜、烫着卷发。

  她告诉陈素文,自己的上司是男性,不知道怎么解释流产:“我只能告诉他,这段时间得甲流了,要休息十天。”

上一篇:多地出现鹦鹉热患者 专家发声 事情究竟怎么一回事?
下一篇:中消协、中茶协:倡议茶叶适度包装 推进绿色文明消费

相关热词搜索:医院“计划生育科”里的已婚女性 北京天气预报 旅游景点天气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广州国际机场天气 卫星云图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预知天气变化, !天气预报15天查询 手机版 联系我们 互动杂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本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及网友投稿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2023015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