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气资讯>正文

全球资源前景怎么样 全球资源还能用多久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4-05-24 20:57:08 网址:http://www.guazhitianqi.com/news/88316.html  评论:0  收藏

导语:全球资源前景怎么样?全球资源前景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话题,涉及自然资源、能源、矿产、农业等多个领域,并且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而资源的供应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全球资源还能用多久吧!

全球资源前景怎么样

全球资源前景怎么样 全球资源还能用多久

地球

一、资源演化前景

1.全球资源系统地球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人类从地球上产生,在地球上繁衍、发展,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一个文明世界。当今地球上存在着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构成的自然世界,同时存在着以不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结构构成的人类世界。两个世界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了全球系统,并成为地球系统运动、变化的内部因素。自然界的土地、空气、水、矿物、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予时期,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

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为人类带来各种效益的自然物,才被人类称之为自然资源。本报告所说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能被人类所利用的,能为人类带来效益的自然物。因此,资源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范畴,自然物是否作为资源取决于人类对其的认识和利用。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取决于时间、空间及与时空相联系的技术经济条件。土地、空气、水、生物和矿产等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整体,各种资源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关联,构成资源系统。资源系统具有全球性、整体性、层次性、可变性等许多特点。在资源系统内,非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可再生的土地、水、空气和生物等资源所处的地位不同,功能和作用也不同。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它们联系起来,互相影响,成为统一的资源生态系统。

2.资源系统演化

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无所谓资源,因此也无从谈及资源系统的演化,资源系统演化是在人类出现之后。在人类圈参与前,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已有40—50亿年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50亿年前地球出现就开始的一元系统演化期,仅有岩石圈的原始地表演化;2)约在45亿年前开始的二元系统演化期,有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3)约在44亿年前开始的三元系统演化期,有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作用;4)约在38亿年开始的四元系统演化期,有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5)约在300万年开始的五元系统演化期,有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目前仍在继续这一演化,称之为资源系统演化。人类圈加入地表系统运动,开始了资源系统运动的新时期。

人类圈运动的主要形式是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人类不仅使太阳能按人的需要大量地转化为供食用的生物化学能(食物),而且还利用水能、风能、地热能和可燃矿物—煤、石油与天然气等古生物化学能。地表几个圈层循环形式迭加,使循环物质量增加,提高了地球上各种元素的利用率,如生物圈出现后,地球外圈的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9种最多的元素加速了循环,并引起了硅、碳、铁、锰和硫的富集。人类圈从产生、形成到成长、壮大,对全球资源系统的影响也从微弱到明显,由小到大和巨大。

近500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逐步增大,对自然界的破坏作用已经产生,但仅限于局部。本世纪初叶,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人口从16亿增加至25亿,又猛增到50亿,人类凭籍其掌握着强大的技术圈,无所顾忌地开发资源,力图主宰整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已造成全球资源系统的破坏,造成全球性资源、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失调。当代人类圈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例如,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移动3000立方公里物质,而现代洋壳产生速率仅10立方公里,河流每年携入海洋的固体物质只有15立方公里。

二、资源供求前景

1.决定资源供求前景的因素全球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全球资源与世界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这就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历史。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相对平衡的条件是:第一、资源增加与资源减少的因素相对平衡。第二、资源系统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变化相对协调。

(1)致使资源减少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人口增长,资源消耗量增大;第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耗量增加;第三,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资源再生能力降低或部分丧失;第四,天灾人祸及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损失或破坏。

(2)促进资源增加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原有类型资源经过勘察,被查明、控制;第二,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的资源被发现和利用;第三,资源系统效率提高,消耗下降;第四,资源再生与重复利用;第五,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发现并付诸实施。

全球资源前景怎么样 全球资源还能用多久

地球

(3)人类促进资源增加、制约资源减少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由于人类根据资源增减的因素,主动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促进资源增加,节制资源减少,因此全球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虽有矛盾,但又能不断地取得相对协调。世界各国促进资源增加、制约资源减少的主要措施有:第一,科学技术措施。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有类型的资源被查明、控制,新资源被发现、替代,资源利用效率、重复利用率和资源的再生能力不断提高。第二,经济措施。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可以节省资源,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使节能、节材的工艺技术得以推广,从而节约资源。第三,管理措施。资源法制管理、计划管理和行政管理,特别是利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产业化管理等各种调控手段,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杜绝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第四,控制人口措施。

由于人类控制自身数量的增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减轻对资源的压力。科学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措施同时施加于资源,发挥综合效应促使资源增加,制约资源减少,使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相对平衡。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查明储量有限,但矿物是无限的。矿物是地壳中各种地质作用的自然产物,它在地壳上的分布非常广泛,种类很多。大部分的矿物是固体的,只有石油、天然气等是液态或气态的。现在已经知道的大约有3000多种,但目前能被利用的只有200多种,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矿物仅有20—30种。

矿石是含有有用组份的岩石或岩石的集合体,其矿物含量在现代经济和技术状况下回收是有利的。所谓矿产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利用、并取得效益的矿石天然堆积物。矿产资源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国民经济需要而发展变化的。矿产储量(以固体矿产储量为例)是地壳中一定面积上拥有的矿产数量,储量与质量是分不开的,矿产的质量取决于其中有利于工业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组分、其它有用或有害组分的含量等因素。根据地质工作程度的高低,可将发现的矿产资源划分为不同的储量等级,另外划分为资源量、查明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我国划分为地质预测量、远景储量和工业储量,远景储量与工业储量之和是累计探明储量。

从产量、储量、资源量、可发现的资源量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1)大多数矿产探明储量足以维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对全球矿产资源保证程度的研究,由于采用的储量、开采量的年限和数据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据美国矿业局预测,全球主要矿产按储量计算全球主要矿产按储量计算的静态保证年限是:按1980年计:铁104年锰47年铬345年铜63年(2)从长远看,继续进行资金、技术投入,矿产资源量可以通过提高地质工作程度,可以转化为矿产储量。

(3)从超长远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许多矿物可以转化为矿产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采矿、选矿、冶炼和加工的技术水平愈来愈高。目前世界上铁矿、铜矿、金矿的工业品位分别是20—30%、0.2—0.3%、3克/吨。未来技术水平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低于上述品位的矿物,均可以列入矿产资源。3.能源总的来看,矿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数量有限,核能潜力很大,再生能源无限。

(1)全球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足以维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据美国矿业局预测,按1980年储量计算的静态保证年限煤:526年,石油:31年,天然气:54年按1985年储量计算的静态保证年限煤:约600年,石油:35年,天然气:54年据1987年休斯顿世界大会资料,1985年1月1日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090亿吨,按年产30亿吨计,可采36年。未探明的1700亿吨,按34%回收率计约580亿吨可采储量,两者合计可采55年。

(2)核能利用潜力很大,可保证人类社会超长远发展需要。仅以铀矿(U235)为例按1980年储量计,可保证40年(175万吨/4.375万吨)按1985年储量计,可保证62年(231.5万吨/3.74万吨)按可发现的资源量与目前年消费量计算,可保证8455年之久。

(3)可再生能源潜力无限,可永续利用(见表18—4)化石燃料总有用完的时候,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不会枯竭的,所以人类最终要依靠可再生能源。根据霍泽对可再生能源可利用量的估计,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是太阳能、生物能和海洋热能,用这些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绰绰有余。每年提供再生能源÷每年消费能源=每年供给是消费的倍数4.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是有限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是无限的。1)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力是资源本身与人类技术经济投入的函数值决定土地生产能力的相关因素是:土壤、气候、水利条件、肥料、作物品种和技术。

以以色列农业资源利用为例:以色列人口470万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可再生淡水资源2.16千立方米,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淡水资源短缺的小国。可是其农产品出口额达13.6亿美元,占资源型产品出口额的85%,进口额33亿元。其农业发展全靠资金、技术投入。其淡水抽取量占总量的88%,人均用水量447立方米/年,接近我国462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72立方米,比我国高出66立方米(我国人均6立方米)。2)可再生资源在其“疲劳极限”内可以永续利用就一块土地而言、在现实的和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人类科学技术水平有限,投入产出比有限),其生产能力有限,超越生产能力的投入不仅无利可图,而且可能使这块土地达到“疲劳极限”而不能恢复其能力。就全球而言,土地不合理利用(如过量垦殖,森林过伐),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地下水过量开采,不适当的截流……),引种上的错误等,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等。

全球资源前景怎么样 全球资源还能用多久

地球

使再生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非再生资源(矿产、矿物能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它造成CO2(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土、水、气污染(重金属等污染元素在生物圈中循环超标)。使可再生资源劣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失去活力。3)可再生资源再生能力的大小(或“疲劳极限”的大小),还取决于再生资源载体—生物圈—运行机制生物圈是自然资源系统中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层圈。可563再生资源如大气、水、土地、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可再生资源系统的运行,其中大气圈、水圈(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和气体中的水)的运动结合成一个整体,带着物质、能量在地球表面运动。

人类的活动,特别是人类开采利用非再生资源(包括开采、运输、加工、消费),又把岩石圈内的物质(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带到地表和大气中,其中有不少有害元素(如铅、汞、镉、砷、二氧化硫等),带到土地、水、大气中,又被吸收到生物体中,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如果物理运动(水、气)、化学运动(污染物)控制在大气、水、生物自净能力限度内,生物圈的运行仍保持原有活力,甚至可以提高其活力。各种自资然源均可以再生,可以供人类永续使用。如果物理运动、化学运动超过一定限度,超过疲劳极限,生物圈的运行就失去原有活力,自然资源的生产能力就会急剧下降。

生物圈失去活力后,需要治理,治理需要花费比破坏更大的投入,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个历史阶段。通过治理的生物圈可能失去某种物种,这种损失是难以挽回的。但也可能增加新的物种。4)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自然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这一对矛盾中,人类社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强度已超过自然本身。如人类能造成土地退化,也能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化和盐碱化;人类可以滥砍伐森林,也可以植树造林,也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可能导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和温室效应,人类可以通过科技,管理等活动得以解决。

如1987年蒙特利尔条约签订,规定了减少使用破坏臭氧的“元凶”氟里昂的时间表—2000年彻底停止使用氟里昂,1991年6月伦敦会议又修订了蒙特利尔条约,将时间表向前推移几年,我国青岛电冰箱厂自今年3月1日起率先生产和出口利勃海尔无氟里昂电冰箱,这是国内也是亚洲唯一一家获得“欧洲绿色标志”的厂家。四、资源经济前景①1.资源经济的不平衡性(1)资源分布不均衡。全球各种类型的资源分布都不均衡,以石油为例,1991年全球石油探明可采储量1357.55亿吨,储量在5亿吨以上的有24个国家和地区1314亿吨,占全球总量的97%,其中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占全球总量的92%,中东海湾国家储量占全球总量的65%,可为国际市场提供商品原油的主要是中东,可以说它是世界油库。

再以铁矿为例,前苏联、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印度等6国,约占世界储量的70%(金属量:445/653)其中前苏联占全球储量的1/3以上。森林资源在全球的分布不均匀,就森林面积而言,全球43.21亿公顷,南美洲9.15公顷,北美洲8.07公顷,非洲7.44亿公顷,亚洲6.07公顷,大洋洲1.06亿公顷,欧洲1.59亿公顷。南北美洲加起来占全球的40%,从国家来看,森林面积超过亿公顷的有原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和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森林面积为249511万公顷,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61%。森林覆盖率高于40%的较重要国家有:日本66.7%、巴西65.4%、印度尼西亚62.6%、马来西亚58.1%、缅甸49.3%、原苏联42.5%。

(2)经济发展不平衡。全世界1990年约53亿人口,人均GNP为4200美元,其中低收入国家30.6亿人口,人均GNP仅350美元;高收入国家8.2亿人口,人均GNP1959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56倍。中等收入国家10.9亿人口,人均CNP2220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4%,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72%,低收入国家人口占57.9%,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占4.8%。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全球的78.5%,仅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15.7%。(见表18—7)

2.资源与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1)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利用土地资源的农业比重趋于下降,增长速度减缓。看出,1990年与1965年相比,各国农业在GNP中的比重普遍下降,低收入国家由41%下降到31%,中等收入国家由19%下降到12%。从增长速度看,低收入国家为解决温饱问题,农业增长速从1965—1980年的2.6%提高到1988—1990年的3.9%,但中等发达国家已由3.0%下降到2.4%。

(2)利用矿产资源的原材料工业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速度减缓。以钢铁生产和铁矿石开采为例,从表18—6A和表18—6B看出,世界钢产量1980年达到最高峰71722万吨,之后逐年下降,1983年下降到66360万吨,1990年虽然又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1980年水平。与此相应的铁矿石最高矿产量1979年为91140万吨,1983年仍未上升到1979年水平。发达国家的变化最为明显,以美国、法国为例,1974年钢产量分别是13200万吨和2702万吨,1971年铁矿石分别是8660万吨和5642万吨,均为历年最高产量,之后逐年下降,到1985年钢产量分别下降到7380万吨和1790万吨,铁矿石产量分别下降到3960万吨和1790万吨。1990年美国钢产量又回升到8890万吨,仍未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而法国则又降至1700万吨。

全球资源前景怎么样 全球资源还能用多久

地球

(3)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下降。80年代以来,世界矿产资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与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全球工业高速增长对矿产品需求猛增相比,大部分矿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停滞,甚至下降。在西方世界造成矿产品过剩,矿业萧条。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步入后工业化社会,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逐渐缩小,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业和新技术产业比例上升。主要工业国从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设备工业向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节能、节材型工业转变。

即从“长、大、厚、粗、重”的工业产品时代向“短、小、薄、细、轻”的工业产品时代转变。从而使原材料消耗不断增少。1974—1983年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7%,铝、铜、镍金属消耗量年增长率分别为-0.4%,0.6%,和-2.9%,金属利用率也有所提高。从GDP的分布来看,对资源依赖度很低的服务业,高收入国家在60年代就达到54%以上,目前估计在60%左右,低收入国家65年为32%,90年为35%。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还将会继续提高。

(4)国际资源开发利用的劳动分工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在上世纪论述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形式的国际分工转化为现在的“世界办公室(兼花园)”与569“世界制造场”的国际分工。现在发达国家占了世界农产品出口量的2/3.把污染严重的矿产开发和重化工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开始由过去垄断资源、垄断工业产品转向垄断研究与开发,技术与设计,特别是垄断高技术产品的工艺,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一般产品的制造场。在表18—7中,GNP在低、中、高三类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分布,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3.资源配置国际化趋势

当今的世界经济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马克思那个时代各国通过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发生经济联系的有限内容。而是指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包括国际分工、生产要素流动、国际化生产、国际贸易、信息交流等各个方面,以及人口再生产在内的一个综合概念。从更广的意义上讲,还应该包括制约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和结构因素,以及直接影响着两个再生产过程的生态环境因素。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已开始由民族国家向跨国公司转移。从60年代到80年代后期,全球跨国公司的数目增加了10倍,这些企业控制了世界生产的约40%,国际技术转让的1/3.国际贸易的70%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

由于交通,信息的迅速发展,地球空间相对变小,全球各种信息网络建立起来,在生产、技术、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强度和频率都提高了,形成了以各个区域集团活动和联系为主体的全球网络,推动全球经济体系向多极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现欧共体已实现12个成员国之间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员自由流动,在欧共体大市场内将取消贸易壁垒,统一规章制度,协调立法税收等。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签定“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该协定1990年元旦起执行,根据协定从1989年起10年内双方将逐步取消贸易关税,建立统一的北美市场。今后墨西哥加入,南北美洲联合,可能形成“美洲自由贸易区”。日本提出希望建立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在内的“东亚经济圈”的构想,并最终实现“太平洋共同体”的大目标。除此以外还有石油输出国组织、北非等,己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区域合作。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联系愈来愈密切,国际贸易额显著增加,以发达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为例,1990年全世界进出口贸易额180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的贸易额120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5000多亿美元。

世界国际贸易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1965—1980年是6.6%,1980—1990年是4.3%、进口增长速度1965—1980年4.6%,1980—1990年是4.5%,而这两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是3.2%。中东商品石油出口1/4供日本,1/2供西欧,1/8供北美。拉美金属原材料出口比重很大,美国所需27种重要战略物资有1/2来自拉美,其进口铝75%,铌62%,铍、铅、铁、铜的40%以上均来自拉美。英国从拉美进口的铌为55%,锡、铝为40%以上,法国进口铁矿的33%,锌、铜20%;意大利进口钛、铅的30%,日本进口钛的62%,锌的35%、铌29%、铁的26%。独联体铝土矿的1/4.

4.由于收入差别而造成资源消费悬殊

全世界人口约53亿人,除原苏联以外低收入国家占总人口的57.9%,中等收入人口占20.6%,高收入人口占15.4%。反映各国经济实力的GNP(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低收入国家仅占4.82%,中等收入国家占10.88%,而高收放国家占72.0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低收入国家35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2220美元,高收入国家19590美元,高收入国家是低收入国家的56倍,是中等收入国家的9倍。

由于经济的差别,资源消费水平差别也很悬殊,低收入国家人均能源的消费量339千克油当量,中等收入国家为1375千克油当量,而高收入国家为5158千克油当量。高收入国家是低收入国家的15.2倍。从人均用水量看,在低收入国家中居中等水平的几内亚115立方米,高收入国家居中等水平的如德国668立方米,后者是前者的5.8倍。人均每日卡路里供应量(1989年),低收入国家2406卡路里,中等收入国家2860卡路里,高收入国家3409卡路里。高收入国家是低收入国家的1.4倍。

地球上有160多个国家,其中有20多个发达国家,130多个欠发达国家。地球上有50亿人口,至少有37亿居住在欠发达国家,这75%的人口,粮食生产和消费不到世界总产量的50%,工业总产值不到世界总值的11%。37亿人口中,至少1/3生活在贫困线上,他们中更有6.3亿是最穷的人,人均年消费不足275美元。从世界范围内看,主要是部分地区、部分居民缺粮或食品,缺淡水,缺生活能源,缺无污染的环境。而这些资源或资源型产品的全球总量是足够的。1953年全球粮食产量7.38亿吨,1990年全球粮食产量19.71亿吨,按53亿人口计算,人均372多公斤。

按理说是不成问题的,但苦乐不均,世界性卖粮难与饥饿同时存在。原因不在于整个世界土地不够耕种,长不出足够全人类食用的粮食、食品,而在于局部资源条件不佳,干旱、缺水,相当一部分人贫困,收入低无法把它地的食品买来。部分地区粮食短缺是气候资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问题。但从全球看主要是经济问题。粮食主要出口国加拿大、美国、欧共体中的几个产粮国,根据各自市场行情(需求、价格)生产粮食,如果无利可图,宁可退耕、休耕。

世界能源消费的分配(按GNP分组)高低悬殊。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量有密切关系。人均GNP高,人均能源消费量就大;穷国商品能源消费量小而非商品能源消费量大,富国的情况正好相反;霍泽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6类进行统计,富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GNP和能源消费量却占2/3.

全球资源还能用多久

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是有限的资源,其可用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已探明的储量、开采速度以及新的发现。根据不同的估计,这些资源的可用时间有所不同:

石油的可用时间范围从40年到50年,甚至有专家提出“距石油枯竭还有500年”的看法。

天然气的储藏量预计为144万亿立方米,按现在的消耗量,能使用60年。

煤炭的储藏量是1万亿吨,还能使用200年。

非化石能源(如水、土壤、森林等)在理论上可以不断再生和利用,但实际上它们的再生速度和利用方式也会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矿产资源,如铝、钨、钼、钒、铜、铅、锌、钛、锡、锑、金、银、铂族元素、稀土元素、锂等,其可用时间从几年到几百年不等。

上一篇:2024全国交通天气最新预报:5月24日高速路况最新实时查询
下一篇:2024年5月24日国外天气预报:五大湖以西和以南地区有较强

相关热词搜索:全球资源 全球资源前景 常识 北京天气预报 旅游景点天气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广州国际机场天气 卫星云图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预知天气变化,上呱智天气网 !天气预报15天查询 手机版 联系我们 互动杂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本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及网友投稿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0-2024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