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回应多处“拆绿还耕”这是什么意思
经媒体走访调查,市民们反映的“拆绿还耕”现象确实存在,但均属于按照政策要求推动复耕,不存在违规之处。相关人士解释称,整改项目的土地,并不涉及土地性质改变的问题,“从一开始都是耕地,复耕复垦里面的‘复’字就是恢复的意思”。除了绕城绿道,成都城区内多地也在推动“复耕复产”工作。
复垦复耕可以理解,作为“天府粮仓”的成都平原,面临着坚守耕地底线的巨大挑战。为此,成都兴城集团纪委书记孙泽晖提出,坚决完成10.1万亩耕地复垦复耕任务。绿道团队推动环城生态区逐步转变为城市产粮区,是保护耕地工作的具体执行。
但必须要追问的是,当初为什么将耕地变成绿化景观?复耕会不会又是谁“拍脑袋”的决定,昨天是“退耕还绿”,今天是“拆绿还耕”,那么今后呢?如此朝令夕改造成的无谓浪费,让人心疼又心惊。
还有一种声音对突然“复耕”更是不满:有居民反映自家住宅旁空地原本规划的是公园和商业综合体,但近期被用于农业种植,怀疑开发商虚假宣传,欺骗购房者。不仅如此,一些举措几乎是盲目复耕。例如,有的将鱼塘填平复耕,有的到缺水坡地上建“高标准农田”,有的清理茭白田强种水稻……不切实际的决策势必只会“昙花一现”。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我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明确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等“非农化”“非粮化”行为。但部分地区仍“顶风”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带,一些市县政府及其部门非法批地、违法征地、主导推动违法占地,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很显然,相关政策在具体落实环节仍有偏差。
但造成偏差的并非法律条例本身,而是“退耕还绿”“拆绿还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和瞎折腾现象。
对于此类问题,人们最常想到的是城市缺少规划或规划缺乏前瞻性,甚至可能源于某领导“拍脑袋”的决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有关部门需要引起警惕,并细细追查、追责下去,才能给民众满意的答复。
更重要的是,决策部门须知规划不能一天一个样,哪怕不改变土地性质,也要多调研、多协调、多听群众意见,再平稳推进与执行。何况,10.1万亩耕地复垦复耕不是简单任务,折腾来折腾去,造成的经济损失谁能负责?给居民带来的诸多不便,谁能说声对不起? 上一篇:武契奇回应被送医:健康状况良好 将继续工作行程
下一篇:出境游重启三个月:有人省有人卷 有人还没醒
相关热词搜索:成都回应多处“拆绿还耕” 北京天气预报 旅游景点天气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广州国际机场天气 卫星云图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