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气生活>正文

安徽合肥长丰县的民俗风情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19-01-03 00:00:00 网址:http://www.guazhitianqi.com/shenghuo/2152.html  评论:0  收藏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那在这安徽合肥长丰县又有哪些民俗风情呢?一起来看看吧!

生贺

  报喜

安徽合肥长丰县的民俗风情


  产妇分娩后,即由女婿前往岳父母家报信,告之孩子平安降临人世。女婿上门报喜,必带一篮喜蛋(煮熟后用颜料染红的鸡蛋),再由岳家分送给族内至亲。岳父母家将一只老母鸡让女婿带回,作为刚刚出生的外孙(外孙女)的"扎根鸡"。

  洗三

安徽合肥长丰县的民俗风情

  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由接生婆或孩子的奶奶等家中长辈用艾叶、金银花等煮水给婴儿洗浴,俗称"洗三"。用此水洗浴,既可为婴儿洗去身上脏污,又有杀菌消毒之功效。当天,主家还要置办酒菜,答谢接生婆,并奉上喜蛋和喜钱(接生费)。

  送礼

安徽合肥长丰县的民俗风情

  一般在女婴诞生第九天、男婴诞生第十二天,产妇娘家及亲友带着礼物上门庆贺。贺礼中的母鸡、鸡蛋、红糖、馓子、挂面等主要用来慰劳产妇。同时,外公外婆为小外孙(外孙女)准备了衣物、摇篮、婴儿车等儿童生活用品。长丰县境北部,亲友给婴儿的礼钱用红毛线、红丝线系着,叫作"穿锁绳",意谓保佑孩子平平安安。这一天,主家要置办丰盛宴席,款待前来贺喜的众亲友。正餐前,主家要为来客每人端上一碗荷包蛋面条或荷包蛋泡馓子,叫作"吃喜面"。亲友们临走时,主家送的回篮礼有馓子、红鸡蛋等。

  百日

安徽合肥长丰县的民俗风情

  婴儿出生第一百天,孩子的姑姑、姨娘等至亲也要上门庆贺,热闹一番。过去,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请匠人打制银手镯、银脚镯、长命锁(银锁)等,在这天给孩子带上,以示孩子的娇贵。现一般给孩子照张百日照,以作纪念。

  抓周

安徽合肥长丰县的民俗风情

  婴儿满一周岁,本地俗称"盈周"。这天,孩子的外婆等众亲友带着小儿衣物、糕点、玩具等为孩子过周岁生日,俗称"抓周"。主家设宴席待客。午饭前,家人在一只大筛匾里摆放着书本、钢笔、砚台、算盘、尺秆、玩具、馍馍、鸡蛋、糕等物品,让孩子抓取,希望孩子将来有好的前程。

寿诞

安徽合肥长丰县的民俗风情安徽合肥长丰县的民俗风情

  长丰县境内贺寿礼俗一般习惯逢五小庆,逢十大庆。大庆多做"明九",如59、69、79等,俗谓"做九不做十"。"九"谐音"久",取天长地久之意;"十"为满贯,意为终结,不吉。有的除做"明九"外,还注重"暗九"。"暗九"即人生年轮的倍数,如54、63、72等。逢"暗九"生辰,亲朋、子孙前来祝寿充喜,以化解不祥之运。县境还有"母在堂,不做寿"的古训,即后人即使60岁、70岁了,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寿。此俗是把自己的生日看成母亲的难日,以给母亲添寿,来感谢母亲的生育之苦和养育之恩。

  庆贺寿诞,有一套传统礼仪。先是要设寿堂,点寿烛,悬挂寿幛,张灯结彩。寿星端坐寿堂,亲友晚辈依次拜寿。辈份不同,礼数有别。平辈上寿只是相互一揖,后辈子孙则要跪地四拜。客人拜寿时,子孙要陪之以礼。此时要燃放鞭炮,时间越长越好。二是上寿礼。寿礼有的奉上钱物和寿面、寿糕,有的奉上寿屏、寿画、寿联、寿幛、寿匾。膝下子女,多奉上寿衣、寿鞋等。三是设寿筵款待宾客。开宴时,先吃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酒席宴前客人频频向寿星敬酒,子孙也要向宾客恭敬回礼。旧时,达官贵族布置寿堂极尽奢华,此举今已不多见。但其他做寿礼仪习俗仍然沿袭。寿诞当日,阖家会尽力营造祥和欢乐的气氛,让寿诞者心情舒畅。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县境人均寿命不断提高,60多岁已不算高寿。因此,人们做寿的时间普遍推迟,一般70、80才做寿。在做寿的隆重程度上,普通家庭比较简单,多置办一桌丰盛的酒席,全家团聚以示庆贺,而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仍讲究场面,大操大办,劳神伤财。

子随母姓

  2014年7月31日,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社会性别平等项目外部评估考察座谈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举行。长丰县作为国家确定的试点县,掀起性别平等的"姓氏革命"。在试点乡镇,孩子如果随母亲姓,将得到1000元奖励。该县下塘镇、左店乡、朱巷镇等乡镇,已经有30户新生儿家庭主动申请了新生子女随母姓。

上一篇:约会怎么穿好看 针织衫穿搭技巧
下一篇:安徽合肥长丰旅游景点有哪些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天气预报 旅游景点天气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广州国际机场天气 卫星云图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预知天气变化, !天气预报15天查询 手机版 联系我们 互动杂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本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及网友投稿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0-2025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2023015593-1